首页 > 行情

扭盈为亏的陆金所,难被市场二次认可

来源:中金在线财经号 发表时间:2023-02-20 18:03:01
分享到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金融行业,作为一直走在时代前沿的领域,其需要超前的布局、慧眼识珠的能力以及足够的创新。但正因如此,相关金融监管政策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尤其是在个人信贷、企业融资等,这对金融行业造成的冲击,可谓是巨大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而陆金所曾经作为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一员,也曾受到相关政策波及,但与上市之路荆棘丛生的蚂蚁金服所不同的是,陆金所早在2020年便成功赴美上市。可这明明快人一步的陆金所,近年的发展却让人唏嘘不已。

互联网金融行业寒冬依旧,高压之下难起波澜

近日,相关部门发布了《2022年小额贷款公司统计数据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小贷公司5958家,从业人员5.71万人,实收资本7634.05亿,贷款余额9085.85亿。机构数量、从业人员数、实收资本全年同比减少7.67%、10.53%、1.79%,贷款余额全年减少3.49%。

相关机构调研数据显示,互联网金融软件的用户群体多为21-30岁的年轻消费者,占比为38.6%;其次是31-40岁用户,占比为28.3%,20岁以下用户占16.2%,41-50岁用户占比为5.6%。

从业人员表示,互联网金融具有普惠性、便捷性、高效性、低成本、覆盖广的特点,并且对于急需小额资金周转的商户、个人消费者而言,仅需远程操作即可轻松贷款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似乎是最佳选择。但互联网金融,指的远远不只是贷款这一基础功能。

互联网金融将国内基金投资理财覆盖率从3%提升至25%-30%;将小微融资覆盖率从11%提升至30%-40%,为超过3000万家目前未被覆盖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融资渠道。

资源配置作为金融的核心功能之一,互联网金融平台绕过传统机构,将资金的供给方和需求方联系起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但其中带来的风险和未知数也是成倍增长的。“网络高利贷”、“P2P暴雷事件”频发后,相关部门便开始了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规范化整治,陆金所自然也难逃全面整改的命运。

陆金所,全称上海陆家嘴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市场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平安普惠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平安普惠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和重庆金安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开展零售信贷便利化业务。

自2015年相关部门正式介入互联网金融行业以来,相关规范、条例或者是意见稿相继出台,整治互联网金融乱象的决心,昭然若揭。因此陆金所作为一个中介平台,日子自然也不会太好过。因此在2019年7月,陆金所便宣布退出P2P行业,专心做一个资产中介平台。

作为最早从事P2P网贷的企业,陆金所的退出自然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但在相关部门的层层高压之下,其壮士断腕之举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可背靠平安集团的陆金所,在失去P2P这一信贷业务后,似乎也陷入了萎靡不振的窘况中。

业务增量受阻,陆金所前景引资本担忧

成立于2011年的陆金所依托平安集团强大的资源,交易额在短短几年内便轻松破万亿,风头与当时风靡一时的蚂蚁金服,几乎可以比肩。而且时至今日,平安集团还持有陆金所41.4%股权,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是其强有力的依靠。

而依靠P2P业务在行业内一炮而红的陆金所,在2019年宣布剥离相关业务后,也是艰难地挣扎了一番:截至2021年Q2,其P2P业务才基本实现清零。而在成功脱身这一敏感且“时日无多”的业务之后,陆金所给自己贴上的新标签是“中国领先的科技驱动型个人金融服务公司”。

但分析师却对陆金所的转型,持观望态度。相关资料表明,陆金所如今的定位是为小微企业及其他借款人提供融资产品,也就是所谓的中介平台。陆金所的此次转型,从营收角度来看,这并非一个好选择。

财报显示,2020年、2021年,陆金所分别实现营业收入520.46亿、618.35亿,分别实现净利润122.76亿和167.09亿。但2022年前三季度,陆金所的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滑:营收457.97亿,同比下降0.43%;净利润95.81亿,同比下降30.64%。

伴随着营收下滑,陆金所的新增贷款规模和逾期率也是不容乐观。2022年前三季度新增贷款规模约为4176亿,同比下滑约15.94%;贷款余额则由2021年的6610亿下降至2022年前9个月的6365亿。30天以上逾期率从2020年的2.0%,攀升至3.6%;90天以上逾期率也从1.2%上升至2.1%。

同时陆金所在新客增长方面动力不足的问题,也被进一步放大。2022年前9个月,陆金所的活跃借款人只增加了17.7万人,而整个2021年,活跃借款人增加了52.4万人。

贷款规模、贷款余额的下滑,意味着用户增量下降的同时,提前还贷带来的损失也在进一步扩大。尽管陆金所对营收成绩不佳作出了合理的解释:受疫情影响,可资本对此却并不买单。因为行业的整体表现,并不能支撑陆金所这种牵强的说法。

据相关机构统计显示,2022年9月末贷款余额相比2021年末均有所增长,比如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从19.23万亿增长至23.16万亿。扶持中小微企业的相关政策也在层层加码,相关企业对资金的需求自然不言而喻。

市场对陆金所未来营收的担忧,从其股价波动上,便能略知一二。截至2月18日收盘,陆金所股价为2.46美元/ADS,市值与上市首日的313亿美元相比下降81%,目前只有56.37亿美元,两年间市值跌超25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50多亿。

但陆金所面临的窘况,绝不仅仅只有营收不佳、贷款质量不好等问题,对于看重未来的投资人而言,陆金所的业务模式和对平安集团的高度依赖,才是关键所在。

高度依赖平安系,平台竞争力存疑

陆金所曾在其招股书中直言不讳地表明,自身与平安集团有广泛的业务合作。倘有关合作发生任何变化,或者倘平安集团无法继续对企业给予支持,业务、财务表现及经营业绩可能会受到不利影响。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2020年至2022年前三季度,陆金所来自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分别占公司总收入的5.1%、9.0%及5.1%。来自平安财险的收入分别为12.74亿、36.41亿和10.18亿,占各期总收入的2.4%、5.9%及2.2%。据相关人士透露,前五大客户若无意外多为平安系企业。

陆金所与平安集团的捆绑,还体现在其贷款业务上。陆金所的贷款模式包括无抵押贷款、有抵押贷款及消费金融贷款。前两类主要借平安普惠之手来完成,后者则主要通过平安消费金融。

高度依赖平安系的陆金所,目前遇到的市场竞争也是极为激烈的,网商银行、微众银行、度小满金融及京东科技等,都是其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更何况,陆金所在新用户增量本就不足的情况下,还进一步提高了借款门槛,这无疑是将自己的竞争力再次削弱。

陆金所对自身所面临的尴尬了然于心,因此“降本增效”则又被提上了日程。裁员、优化企业架构,是陆金所的第一步。

2021年陆金所共计9.3万名员工,这一数字到了2022Q3,减少至8.4万。同期,陆金所的雇员福利开支下降了4亿。据内部人士透露,时至今日陆金所仍在继续优化员工,仅直销团队就减少了近2万名员工。

众所周知的是,金融行业建立信任关系需要的平均时间,可谓是所有行业之最。而陆金所此次调整结构,势必会损失一批优秀的营销人员。由此可以预见的是,其很可能会再次流失一批信用评分较高的信贷用户。

但陆金所对此却似乎不以为然,甚至在2月初便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拟以介绍方式在港交所主板上市。若此番上市成功后,陆金所将实现在美股与港股市场双重上市,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瑞银集团为此次上市联席保荐人。

可有趣的是,在摩根大通分析师出具的一份投资报告中,陆金所却不被看好。文中更是提及:陆金所管理层暗示,公司第四季度利润可能会同比收缩117%-126%。此外,由于贷款增长、利率和资产质量的下行压力,2023年的前景“依然严峻”,因此将陆金所的评级从“增持”下调至“减持”。

陆金所在失去P2P业务后,毅然决然地转型成为连接企业和资方的一座桥梁,可其却忘记了最重要的一点:传统金融机构也正在与时俱进。若资方本身就能够直接对接企业,又何必多此一举借助陆金所呢,这恐怕是陆金所需要回答的一个关键问题了。

结语

陆金所从递交上市申请,到正式登陆纳斯达克,仅花费了短短两周的时间,至今能超越这一壮举的企业,仍屈指可数。可曾经如此风光的陆金所,如今却陷入了囫囵之境,并且可以预见,其短时间内还无法抽离眼前的困境。

此次陆金所试图用港股上市的方式,获得重塑股价的契机,一改美股遇冷的窘境,但行业的大环境是其无法改变的:蚂蚁集团上市依旧一波三折,在京东金融IPO也还看不到希望的情况下,陆金所也要做好港股上市后,仍无法扭转颓势的心理准备。

关键词: 平安集团 小微企业 相关部门

保安全、拿资格、抠细节 冬运中心全面进入北京冬奥会临战状态

2021-12-16

人民财评:稳步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2021-12-16

靠双手让日子变得更美好

2021-12-16

第一观察·瞬间 | 中俄元首视频会晤:相约北京见,携手向未来

2021-12-16

世卫组织: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达270791973例

2021-12-16

他们为何奔向先行示范区——2021深圳全球招商大会透视

2021-12-16

Copyright   2015-2022 北冰洋木材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3   联系邮箱:562 66 29@qq.com